中国起源地-中国起源地官方网站

常祥霖:“饮水思源”“温故知新”是中国人的美德

2019-12-22 19:29| 发布者: 起源地信息中心

摘要: 2019年12月20日应邀来到北京郊区密云参加一个项目的研讨,其中一个民俗活动”白龙潭祭祀水神”引起我的兴趣。类似的民俗活动我参加过,但是在材料介绍中这个活动起源很早并且祭祀的对象竟然是“共工“!材料提到密云 ...
        2019年12月20日应邀来到北京郊区密云参加一个项目的研讨,其中一个民俗活动”白龙潭祭祀水神”引起我的兴趣。类似的民俗活动我参加过,但是在材料介绍中这个活动起源很早并且祭祀的对象竟然是“共工“!材料提到密云曾经有一个“共工”城,在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时候被淹在库区水下。我看到大为惊讶,作为北京人竟然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感到脸红。听密云的同志介绍,原来密云地区曾有“密云、石匣、古北口”三大名镇的说法。密云现在已经成为密云区的县城,古北口也修建成古北水镇,唯独最古老的石匣古镇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在北京民间传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但是权威说法是“先有共工城,后有潭柘寺,再有北京城。”“先有石匣,后有密云”。上网一查,史料丰富,专家驴友说法纷纭,姑且摘引一二,记载石匣地区之历史,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当属4100年前的“共工城”,秦朝开始在石匣建制,至明朝时建营城,清“京热御道”开通后,石匣又成为清皇帝往返北京、承德避暑山庄的必经之路。《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舜请流共工于幽州”,幽州是密云县最古老的名字,共工所留下的共工城是密云历史上最早的古城,仔细算来距今已有4100多年了,共工城也就是石匣的最早记载。唐朝《括地志辑校》中的原文:“故共工城在檀州燕落县界,故志传之,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逸周书》中记载“共工以亡”这里的亡并非被消灭,而是投降之意,共工臣服于尧,还被任命为治水的官员(这也就是神话中共工水神的由来)。虽然共工被尧击败,并且臣服于他,但共工族并不甘心失败。至舜时,便又乘洪水泛滥之时,举兵叛乱,奈何再次被舜镇压,共工族首领还被流放到遥远的北方。我想,密云在当时应当属于遥远的北方。
       石匣城在密云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现在密云水库的位置。明弘治十四年(1501),巡抚洪忠修筑土城。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筑石城。清康熙六十年(1721),同治十八年(1871)进行过两次修葺。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石匣城淹没在了库区下面。现在水位下降时,还能露出部分城垣遗址。
       我们平时只知道密云水库碧波荡漾,风景秀丽,是维系北京生命线的一盆圣洁之水!却不知原来密云水库下淹没了如此厚重的一部历史!这部历史的竟然是由“怒触不周山”的共工起源!此我联想到大概是2005年夏天,我在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时曾经受命组织了由文联领导李牧为团长,作家,书画家组成的一次“南水北调中线采风团”,到过湖北丹江口一带考察,调研。成员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五地的艺术家。部队的刘洪彪,张继,北京的孟令芳,河南封曙光,湖北书法家铸公,作家梅洁等参加了。梅洁同志祖籍好像是郧阳,对丹江口一带有深度了解。她写的南水北调及其相关人文历史的文章很有影响。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史无前例的浩大”仅郧阳一个县,淹没区文物点多达105处”。”在水源区埋藏着一部自新石器以来中华民族的文明通史”可是南水北调抢救那个历史遗址的时候,就发现在郧阳的辽瓦店子遗址发现了一部通史,那部通史一层一层叠加,一直叠加下来,最下面是夏商文化,接着就是春秋,一直到秦遗址,汉唐遗址都有,唐宋元明清,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叠加的文化层,房屋、瓦片、窑,烧窑,包括它的遗址里面的各种古瓷器、铜器,一层一层文化叠加上来,叠加了中华民族的一部通史。”……梅洁在文章中说的很动感情!我相信但凡读到人也同样发出由衷的感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表明,南水北调工程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所经之处不仅地下文物埋藏丰富,而且地面历史古迹也星罗棋布,文物的级别和数量都要远远超出三峡。有文章揭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丹江口水库蓄水后,郧阳、均州、淅川3座千年古城沉没江底。包括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八宫之首的净乐宫,及其35公里朝拜武当路上的十七座古代建筑群,数以万计的古墓葬、古遗址、古城池,也都无声地葬于水下。今天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从湖北丹江口水库至北京,长达1277公里,加上天津干渠155公里,工程将淹没和涉及的文物遗址多达930多处”。
       我由此及彼地联想到,无论是经历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古迹,还是密云水库碧波下淹没“共工”古城,都是为了人们的生命之水,做出了难以估价牺牲,可以说每一滴水都浸泡着可悲可叹的令人感慨的诗情与故事,默默承载着悠远且厚重的历史文明。“饮水思源”“温故知新”是中国人的美德,今天当我们在居家生活里,在享受休闲娱乐中,拧开水龙头的时候,在推杯换盏,饮酒品茶的时候,真是应当想一想这一口水的来历!如果想了,对这来之不易的水,还能够不加珍惜大手大脚吗?

作者系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副主任 、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常祥霖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10-62575309;18911123926)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