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源地-中国起源地官方网站

瞭望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晓欢指出加快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018-11-29 15:38| 发布者: 起源地信息中心

摘要: 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下称“三产融合”),可以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但是,由于产业效益、产业要素、市场波动、地理位置、发展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三产融合还面临着 ...

129166461_14690831669901n.jpg


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下称“三产融合”),可以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但是,由于产业效益、产业要素、市场波动、地理位置、发展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三产融合还面临着效益低、路径乱、要素缺、联结散等多方面难题。

未来,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有必要准确把握三产融合的本质要义,找准当地三产融合突破口,创新产业要素供给,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营造适宜的微发展环境,促进三产融合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助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产融合的紧迫性

推进三产融合具有较强的战略紧迫性和现实紧迫性,不仅是实施国家乡村战略和推进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也是从实际出发如期完成乡村精准脱贫的现实需要。

推进三产融合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产业基础。三产融合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动力来源,还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三产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在上述五个基本要求中,产业兴旺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性支撑,对其他要求的实现具有基础性作用。

鉴于农业效益較低的基本特征,农业兴旺必然要求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带动,盘活农业资源,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从而确保乡村产业的旺盛活力。

其次,推进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三产融合。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促进三产融合。

如果没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尤其是如果没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业电商等服务型业态的发展,单纯靠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精细化难以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容易回到低效益、低质量、高补贴的老路上。

最后,如期完成乡村精准脱贫必须加快三产融合。

三产融合促进乡村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具根本性和可持续性的手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至2016年之间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为-0.2%,说明单纯的农业收入不足以支撑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从乡村产业精准脱贫实施路径来看,三产融合项目有利于加快建立人才、资本、技术、观念等优质发展要素下沉的市场通道,促进产业高端方向或高端产业的价值链上引导各种资源在乡村重新配置,从而将乡村产业精准脱贫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产融合挑战

三产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热点问题,也已在不同地区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囿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地区特性,三产融合面临着投资吸引力较弱、融合路径混乱、产业要素不足和利益联结相对松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业自身效益低,不利于三产融合资金筹措。

由于产业需求弹性低、产业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和自然条件要求高等原因使得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再加上自然灾害、瘟疫等原因,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

从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阶段来看,农业地区被一些学者定义为处于农业时代的地区,使得整个地区在某种程度上被定义为落后地区,也就是被时代所淘汰的地区,从而难以吸引大额投资。

二是产业融合限制多,三产融合路径选择比较混乱。

qkimagescjgjcjgj201809cjgj20180909-1-l.jpg


一些地区的三产融合项目仅仅是农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简单相加或捆绑;一些地区的三产融合项目仅仅是地域空间上的拼凑,属于农业种植与工厂毗邻而作;一些地区的三产融合项目仅仅是农业文化旅游概念的炒作,收入主要还是靠种植业;还有一些地区谈起三产融合仅想到了农产品深加工这一条路径,收窄了融合的路径,也扩大了潜在的开发区式债务风险。

三是农村地区产业要素不足,不利于三产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产融合发展需要产业要素的支撑,尤其是人才、资金和公共设施服务成为重点、难点。

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优秀的人才和青年劳力往往以冲出农业地区投入发达地区怀抱为理想,农业集聚地成为人口流失的重灾区。大量的三产融合项目遇到的首要难题,是实实在在的人才问题。

另外,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和服务的短板,以及农村地区对经济先进地区的生态贡献被大大忽略了。这需要政府牵头主导进行改进,也需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来解决。

四是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利益联结松散。

一些三产融合项目的利益联结机制设计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所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编写相关政策申请材料;一些三产融合项目的利益联结契约往往停留在简单的收购关系上,容易由于市场波动或单方面违约而难以持续推进;一些三产融合项目还存在传统开发区思维,有些地区甚至搞起了农业地产,做着“圈钱圈地、坐当包租婆”的美梦。

qkimagescjgjcjgj201809cjgj20180909-2-l.jpg


找准发力点

为适应新形势达到三产融合的总体要求,必须找准三产融合发力点,充分发挥高端市场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优质农业产业要素下沉,构建综合性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在乡村地区全覆盖。

首先的切入点是选准融合发展模式,培育三产融合新动能。

目前,国家主要支持农业内部融合型、产业链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新技术渗透型、产城融合型和多业态复合型等6种类型的三产融合项目。

6种类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形态,建议充分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确定发展主线,即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具有明晰发展主线和紧密产业价值链的类型。

地理位置是重要的客观性因素,务必引起重视。首先,对于农业,如果所在區域没有适宜农作物增长的自然条件,仅仅通过所谓的现代大棚技术解决的话要慎重,对自然环境要有敬畏之心。其次,对于围绕农业发展文化旅游业,如果地理位置十分偏远,周边没有相对充足的周末游消费人口,期待远距离跋涉的游人来享受所谓的农业风光和农家乐,很容易失败,并造成巨大的浪费。

电子商务和龙头企业是重要的能动性因素。对于三产融合,电子商务是个很重要的工具,可以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来快速匹配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三产融合需要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是龙头企业和相关企业的联合发力,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三产融合往往是一盘散沙。

返乡创业和能人带动是最具持久力的驱动因素。与西方相对较慢的城镇化相比,快速的城镇化造成人口流失并在短期内难以回流,尤其是青壮年和相对有为的青年基本都从农村走出来了,他们还没有到“功成名就告老还乡”的年龄,加上农村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服务及较少的就业创业机会,农村地区成了“回不去的家乡”。

因此,三产融合的实现需要大量有志青年返乡创业,需要“能人经济”和“能力治理”来支撑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龙头带动、补齐短板

三产融合应注意充分发挥高端市场和大型企业主体带动作用,增强三产融合的城乡连接性。

产业融合路径一般遵循上游带动下游,高端带动低端的规律。比如,三产融合路径可以是第二产业驱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可以第三产业驱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但第一产业驱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比较困难。

因此,因误解“供给创造需求”本意而盲目扩大一产产出的路径设计要慎重。

三产融合路径在城乡空间上的表现往往是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兴旺。如果不顾城市地区对当地的市场需求,在政府补贴下单纯地增加农村地区的产品和服务,结果往往是更多资源的浪费。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端市场和先进地区的市场拉动作用来促进三产融合,而不是相反,更不能打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旗号盲目增加农村地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同时,农村地区的微发展环境也十分重要,但有高端市场和先进地区的市场缺口出现的时候,需要及时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三产融合实施主体。这就需要强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基础作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新型农业服务经济体的壮大,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参与到三产融合中来,打造新农业经济微循环体系。

除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应注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为三产融合补齐产业要素短板。

补齐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的产业要素短板,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第一,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集聚各类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对农村地区投资创业人员,尤其是对有专业技术职称、特殊技能人才和突出贡献人员,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灵活优厚的政策。在企业免税、征税、返税等方面给予创新性优惠。

第二,制定明确的土地管理制度,减少土地征收、补偿方面的摩擦成本。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土地征收和入市制度条例,依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合理提高被征地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比例。有序加快农村“三块地”的政策改革,创新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村土地的经济和社会活力。

第三,创新村镇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将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服务向中心镇延伸,构建农村社区化管理机制,构建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推动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形成统一有效、覆盖城乡的服务供给体系。

完善机制与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三产融合需要从产业到非产业领域,构建综合性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三产融合的核心,不仅要关注产业领域的利益联结,还应关注非产业领域的利益联结,从而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一,围绕农民切身利益构建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在生产上,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在土地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与龙头企业形成合法、明晰的股权关系。在就业上,鼓励龙头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

第二,围绕临近城市生产生活需求,构建城市和农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平等协商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对相对稳定的城市生产生活需求提供相对稳定的供应基地,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并且通过对口合作的方式,还可以增加城乡地区文化观念的交流,促进农村地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跟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充分认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建立城乡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增加补偿内容、提高补偿标准,促进城乡融合的绿色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并强化落后地区对 “绿水青山”做出贡献有权利得到一定补偿的共识。

除此之外,还应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争取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三产业融合的重中之重。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流条件,合理布局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设施,支持示范园区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

第一,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做到物流下乡、电商下乡。

第二,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对适合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的地区,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道路、供电设备、供水设备、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并依据常驻人口和未来人口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三,搭建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市场营销等系统性服务。优化农村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各种类型的人才返乡创业,为返乡创业人士提供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公共性或定制化服务。建设农业物联网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智慧农业和食品安全管理数据支撑体系。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10-62575309;18911123926)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