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源地-中国起源地官方网站

叶一剑:“富饶”的贫困,非遗的中国

2016-1-22 18:12| 发布者: 起源地信息中心 |来自: 中国起源地

摘要: 第二届中国(国际)起源地文化论坛在首都大酒店成功举办。方塘质库创始人叶一剑先生在论坛做了提为《富饶”的贫困,非遗的中国》的主旨演讲,具体内容如下:刚才郭老师讲的非常好,我就把我们过去三年多做的项目,或 ...

第二届中国(国际)起源地文化论坛在首都大酒店成功举办。方塘质库创始人叶一剑先生在论坛做了提为《富饶”的贫困,非遗的中国》的主旨演讲,具体内容如下:



刚才郭老师讲的非常好,我就把我们过去三年多做的项目,或者说做的长期跟踪的事情,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天沟通的时候也说到文化扶贫的概念。我在2012年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叫《乡愁里的中国》,这个概念是和乡土有密切相关的,那时候做了将近九年的记者,全国跑了很多地方,每年跑国外两趟。



正是有这本书,后来我们就正好碰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一个朋友,我们中国当时有592个国家贫民县,后来增加了一些,也能够享受到国家级贫困县的地区。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和我关注的乡愁的研究之间,当时我们在考虑说怎么样能够达到基于我们的媒体平台,完成对于贫困地区公益化的表达。

所以说采取一个策划叫重新发现贫困县。因为我在之前走的时候,可能是有不一样,面对同一个贫困地区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给你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给你的冲击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当时在对记者要求,看到一片残垣断壁,它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一段城墙,当地人看到这片城墙的时候会感觉说就是一片废砖,但是我们作为媒体人,或者作为文化的研究人员来看就不仅仅是残垣断壁的概念,我们必须找到它身后文化基因。

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果一旦有了不一样的视角,你就会发现贫困县,完全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感受,不仅仅是贫困的概念。所以说我们在此基础上才走了进行重新发现贫困县的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最早的时候我们还更多的是基于对整个贫困县的发现,我们并没有设定说到哪去看,但是讨论这个选题的时候有个设想,这个设想很朴素。

比如说我到了一个贫困县,我在此之前可能不去对它做太多的研究,那么我到这个地方之后,或者到一个村庄之后我会问到最普通的人,说你这个地方你认为最值得骄傲的,或者说一个陌生人来到这里你最愿意推荐给他看的是什么东西?大家有这种体验,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问一下,肯定有人会很兴奋的告诉你说到我们村什么什么你要看一下,他一定会脱口而出。

那么这个东西我们认为就是找的,去发现和讲述的。所以说我们在走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山川、河流、历史、传说。所以说这种可能是内视的视角对贫困地区有一个发现,那时候我们不太愿意,或者说刻意的不去做主观的介入。除了那些以外,我们走多了以后发现,在这些贫困地方还有这个东西,大家看起来很美。还有这个东西,这是彝族的漆器,还有桦皮盒子。

这个是我们走的第一站找到的,第一站我们去了鄂伦春。为什么去鄂伦春?因为那个时候我正好看到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被他的文字彻底打动。我们说要去鄂伦春那个地方去看一看,找到鄂伦春这个地方最美妙的东西,所以我们那时候找到了桦皮盒子,这个后来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产品。

所以说我们走了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历史,还是传说,还是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我们每到一站,我们的记者都非常兴奋,我去的时候也很兴奋。所以我当时写了一句话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是。它一直存在在那里很多年,但是被我们遗忘了很多年。

所以说这个土地一下子就变得完全不同。所以说我给它后来定了一个定义叫中国之美,非遗发现。就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可以找到非常美的中国,这些美的中国都没有在我们之前看到的主流信息平台上展示,或者说我们把它一不小心当成落后了。

但是因为我们当时是国务院扶贫办一起合作,所以我们去了以后确实是在财富上非常贫困的地方,我们看到那些美妙的东西,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有文艺工作背景的,或者文化工作背景的人往往能看到美妙一面的同时,你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突然发现这些美相伴而生的就是贫穷。

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它也很贫穷,这是两当号子也是非遗,这些人也很平穷。所以我们就出现了一种冲撞,这个冲撞就是从文化,特别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非常的富裕的,但是在财富上他们又是贫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面对以国家贫困县为代表的很多地方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以前我们在思考这个扶贫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

那么这种努力往往是发生着舆论上的,观点上的,甚至说扶持模式上的冲撞给产生的。所以我们在想,在你重新发现的背景下,是不是可以找到另外一种途径,在两者之间可以完成彼此间的融合。所以说我们就开始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我们在2012年开始做,到2013年的时候,现在已经是发挥了第四批,当时我们是详细做了统计,当时是三批1219项。

然后我们就做了一个梳理,这个我们是看密集程度,这个颜色越重越密集。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当时统计了一下,大概是东部大于西部大于中部大于东北。每百万人的人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配置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所以你发现在贫穷的地方它的占比就高了。

因为我们是研究贫困县的,所以我们统计中国很多的国家级非遗,都是以县级为代表来申报。所以说67%是以县区委申报的。然后我们就据此做了一个类比,或者说一个算法。就是在592个贫困县里面,有254个是有国家非遗申请成功的。全国2846个县里边是有916个非遗的。

所以这一比的话,就会出现结果。就是在国家级贫困县里边所具有的,无论是平均还是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量是高的。这是我们做的贫困县非遗的占比和贫困线的区域占比大家通过曲线线可以看到,总结出来的结论就是“富饶”的贫穷。这就是说我们一般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代表了深厚的,我们说跟我们起源密切相关的元素的同时,我们发现它的分布和中国贫穷的分布竟然非常吻合。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过去这么多年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结果。它没有错,但是我觉得它不完美。所以说在下一个阶段里边,我们希望让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变得完美,如何变得完美?我们就想立足于非遗来做的更多一些。因为我们玩文字的往往会提出比较诗意的东西,所以说这里边日出日路,绿色大地。但是这里人的未来又在哪里。是走出去?还是把外部的人带过来?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那么在这种不同发展模式的转换过程中,我们的非遗能扮演什么角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非遗的元素,从文化扶贫角度角度来来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发展模式做出一些讨论。

我们有几个思考方式,这就是我们说的当时在2013年的时候出了一个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主题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化扶贫过程中的价值。其实那些数字都是我们当时做的研究报告里的数字,但是我们接下来还会根据最新的批次和最新的进展做研究。所以我们就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文化扶贫点到底在哪里。

这是我大概做了一个梳理,就是如果你想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找到它对于区域,对于产业,对于文化,对于扶贫它的价值文化。那么你首先要界定非遗到底是什么?非遗能扮演什么角色,它的产业链条拓展到底能不能做。因为往往有时候投资人和传承人,包括文化学者和地方政府之间面对一个非遗的时候会有冲突。

因为大家的立场不同,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立场中间找到一个共赢的模式。这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纬度对非遗出界定。比如说非遗与生活器物的美学化构建,比如说这个角度,一旦我们确定了这个角度,比如说漆器也好,还是竹编也好,其实可以商品化的。但是我们需要做一个再设计,我们称之为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无论在渠道商还是在设计上,还是在体验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能够让它重新走到现代人的生活。那么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的空间就出来了,产业可能性就出来了。

那么产业可能性一旦出来,传承人的收入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地区可能原来没有什么矿产,没有水电。但是这个地方有非遗,它就可以完成产业构建,从而带动区域的发展,这只是其中一个方向。比如说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设计关系,因为中国的旅游发展到今天为止,其实旅游产品或者旅游商品是非常大的产业。

那么这个旅游商品今天我们再去各个景区看到的都是同质化的,很多景区旅游商品都是从义乌小产品批发出来,然后在不同的景区卖掉。但是我们现在在做旅游商品策划的时候,我们服务的地区,服务的客户里面已经非常明确干什么。一定要从地域文化找到本地独特的旅游开发和设计,那么地域文化在哪里?

其实非遗就是很好的来源。所以说每一个纬度我们都可以找到新的发展可能,都能够找到新的产业化的可能。所以我们提出了非遗中国,实际上是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我们是试图想提供一个新的示教,其实我们无论看贫困地区也好,还是看整个中国也好,一旦你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角度看,你会得出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在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做了一个扶贫与发展论坛,当时论坛的时候专门邀请了美国奢侈品协会的主席来演讲,当时大家很奇怪。说你一个扶贫发展的论坛为什么请奢侈品协会的主席来讲。他讲完以后,我去讲。然后我讲的一开始就问大家,我说大家听完美国奢侈品协会的主席讲完以后有什么感觉,。因为当时那个会场外面我们做了一个非物质文化的展览,比如说桦皮盒子,那是一个非遗的小展览,非常受欢迎。

我们当时在云南大厦,也是五星级的酒店,去了很多商界的精英,大家感觉非常好。所以我说有没有感觉到它的奢侈品里边的构成要素和非遗是一样的,但是人家做成了奢侈品,我们面临失传,这就是差距。那么差距也意味着这是非遗带来的可能性,后来我不管是哪一个单位,其实我这两三年换了两个单位。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对过,到今天我们方塘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正式重新把非遗中国的项目我们要做什么?

    第一发现和讲述。可能各位现在都喜欢旅游,或者叫旅行。你在很多的地方的时候会被这些非遗打动,但是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国家的四级名录还没有收录的,其实还都没有被发现。一方面很遗憾,另一方面也很庆幸,什么意思?其实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被破坏的。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去行走,不断的去发现和讲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用非常美妙的文字,非常漂亮的图片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来,然后在公共传播媒体上传播出去,我觉得这就是对这些地方价值非常大的再现。

第二我们做了非遗的设计大赛,这是刚才说的让非遗走进生活,如果说让它走进生活就必须把现代人的需求,转化成一种新的设计理念,然后结合这些元素进行完成。有一次我见文化部非遗司的副司长,他当时给我拿了一个钱包,他说你看这个钱包想到什么?当时是一个袈裟红的色彩,我看完之后说这就是一个钱包。他说这里边是袈裟的一角来做的这个钱包。

所以说一个宗教的象征和钱包进行融合的时候,这个产品背后就不仅仅是一个钱包了它背后有个文化的念想在里边。所以这就需要现代的设计,所以我们整合了很多的青年设计师来完成非遗的设计,每年有个设计大赛。去年年底刚刚结束,征集了很多作品。

    我们有沙龙,这个沙龙可以在城市的环境里面讨论。比如今天就有点类似,也可以到贫困县,贫困地区去讨论。去年的时候我把清华大学暑气调研的团队前辈到我老家的非遗做了调研,做了详细的调研,当时也做了研讨,其实这是个很好的沟通方式。

    我们正在做一个公益基金,希望通过它让更多人参与,我想我们起源地的策划也很类似,我觉得起源地和非遗之间关系比较密切。我们做了扶贫与发展论坛。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把非遗做的所有工作放在一个扶贫与发展战略背景下看,我觉得只有这样在公益的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够整合更多的有质疑这方面的人一起参与,包括在座的各位。

    非遗中国馆这个很有意思,是一个商业综合体。因为大家知道现在商业综合体非常难做,有的都关门进行调整,像百盛、华腾、万达。原来做西单大悦城的板,现在做了一个新的商业综合体,他找到我。感觉到?他说我能够拿出三四万平米的空间干什么,他说你能不能帮我在三四万空间里面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演出、商品、交易等等。所以我当时给他策划了一个概念叫非遗中国馆,而且它对接国际的,他的项目是在张家口,大家知道张家口就是就是冬奥会,我们把它理解为是国际游客的集散中心。所以用非遗的概念对接拳头,我们称之为中国之美,非遗发现。

下面就是文化旅游,所以说到最后我们发现面对一个贫困的地方它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要想用这些文化资源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我觉得从大的概念上无非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让更多的外部消费者到这里消费,无论买农产品也好,还是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也好。还有一种模式阿里和京东在做的,就是通过电商把我们本地特色的东西卖出去。

所以说我们就在讲面对非遗的视角下国家级贫困区,我想未来两种道路殊途同归,大家一起来做。所以说这种文化产业的概念就有旅游扶贫的概念。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习大大对旅游很重视,同时对扶贫也很重要。所以说大家对旅游和扶贫的关系,现在已经有明确的共识。

其实我刚才看策划的时候和何老师还讲,一看我们起源地的策划背后一定是高手,为什么叫高手?就是透露出鲜明的全产业链的思维,鲜明的产业生态的思维,而且很有雄心。所以说我看那个策划我说给我们想的也一样,只是说我们立足于非遗,这个是立足于起源地的概念。

但是我想所有这些东西,我们的技术上,资金上都能够解决。最难的我认为就是理念,就是说你是不是怀着敬畏的心里去看,所以我们提出回到故乡的理念,就是用美好去改变它,而不是破坏。如果说你没有这个敬畏的话,到了地方以后我想资本的思维、土地的思维和政绩思维可能会给这个地方带来迅速破坏,但是前提一定是有有一个敬畏的心里出现,这也是我讲的乡愁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我们走了五十个贫困县,我们在2012年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跟我的同事讲不管我们在不在这个平台上,一定要把这个事继续做下去。当时有592个贫困县,我们每周讲一个的话,可以走十年。但事实证明有非遗的地方不仅仅是592个,其实这个事情我觉得可以走十年二十年,而且它走的厚度和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放慢脚步走的更少,但是我们拿到的东西更多。我觉得我们依然会在路上。我们行走世界,只为找一条回家的路,就是满怀敬畏之心,带着方法论,带着资金,带着模式,带着思考来完成这样的思考。从而似的我们能够用非遗,不仅仅是重新发现和讲述贫苦地区,而且可以真正的给贫困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模式。我想这也是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思考的,因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候,其实这些贫困地区是最坚决的,如果能找到这样一个发展路径的话,我想它是历史性的意义。

    最后我们也非常期待大家可以能够参与到我们的项目中来,包括今天有幸被聘为专家委员会的人,我们在这个事情上一定是所有人一起来做,因为这个东西太丰富了。所以说到这里,也算是对我们做的事情的路演,我们也欢迎有意愿的朋友一起行走,谢谢。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10-62575309;189111239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