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 春秋时齐国有个地方名叫左丘(在今山东临淄一带)。当时居住在左丘的人中有一个人,字明,他以地名取姓名为左丘明,他的子孙后代随以“左丘”为姓,称左丘氏。 历史名人: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相传他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因目盲,后人称为盲左。因其世传史职,故能搜罗列国之史以撰《春秋》,非如公羊、谷梁之已经生叙述传闻。先儒以为秋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伪“素臣”述父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 【宗政】 出自刘姓,以职官名命姓,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邦的后代有楚元王刘交,他的孙子叫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刘德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官职名命姓,称宗正氏。后来加文而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并入宗姓。 【子车】 为春秋秦国公族子车氏之后。当时,秦穆公有个出名的大夫叫子车奄息。子车奄息的后代子孙就以子车为姓,称子车氏。但后来,秦穆公死后,将他喜欢的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和子车钳虎这三个贤臣杀了殉葬,子车奄息、子车仲行的后代子孙就多改为单姓车了。 【诸葛】 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历史名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碱性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丈原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斯马。孙权派遗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蜜遗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仲孙】 出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姬允次子名叫庆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他的子孙遂以仲孙为姓,称仲孙氏。庆父乱鲁之后,弑(shì)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为孟孙氏,但留居于鲁国的他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姓。 历史名人: 仲孙湫:春秋时齐国人,事桓公为大夫。当时鲁国发生灾荒,齐桓公派仲孙湫以“慰问”的名义去侦察情况,回来之后,齐桓公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攻打鲁国?”中孙秋说:“不可以,因为鲁国有难,不可攻打他,只可更加爱护和帮助他!”齐桓公厅后很佩服中求得远见。 【钟离】 出自赢行。周代时,伯益的后人有封国钟离国(在今安徽临淮关一带),春秋时钟离国被楚国所灭,国人遂以原国名命姓,称钟离氏。 历史名人: 钟离昧:汉朝人,是项羽的大将,素与韩信交好。项羽死后,投奔楚王韩信。高祖刘邦得到消息,韩信谋反,同陈平商议,要韩信逮捕钟离昧。有人告诉韩信,如果把钟离昧斩首,去见高祖,自然无患。于是韩信召钟离昧商议,钟离昧拔剑自刎。韩信代着钟离昧的头去见高祖,高祖即下令逮捕韩信。韩信说:“狡免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钟离汉:号和谷子,一号真阳子。唐朝人。生而奇异,长相俊美,有一把大胡子,身长8尺余。传说他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后成为八仙之一。民间成为汉钟离。 【宇文】 起源于辽东,为南单于之后。魏晋时,北方鲜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从祖先葛乌免起袭为鲜卑东部大人(十二部落首领)。后来有普回袭任大人,他在打猎时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自以为是天授神权,于是号称宇文氏(当地人呼天为“迂”,呼君为“文”,意即“天子”)。东晋时,宇文氏进据中原,号称宇文国,以宇文为姓,称宇文氏。 历史名人: 宇文泰:仕魏为关西大都督。北魏孝武帝为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依附泰,旧史称西魏,封宇文泰为丞相,专军国大政。后来宇文泰杀孝武帝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文帝。后又废文帝,立太子元廓为恭帝,自任太师,总揽朝政。至其子觉自称天王,废魏,建立北周王朝,追尊宇文泰为太祖文皇帝。 宇文邕: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5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为后来随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宇文虬:北洲人。少从征讨。累以功封南安侯。擒宝泰、收复弘农,及沙苑、河桥之战,皆有功。又从独孤信讨伐梁企定破之。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虬(qiú) 每经行阵,必身先士卒,故上下同心,战无不克,后除全州刺史,大将军卒。 【羊舌】 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晋国晋靖侯的后代。春秋时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公时被封在羊舌(在今山西洪桐、沁县一带),其后代遂以羊舌命姓,称羊舌氏。羊舌族中有四人皆高门大户,世代为晋国大夫。春秋时,羊舌氏有改为单姓羊氏者。 历史名人: 羊舌赤:春秋时晋国中军尉,羊舌突的长子。时称他“铜鞮(dī)伯华”。孔子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盖铜鞮(dī)伯华之所行。”即卒,孔子叹曰:“铜鞮(dī)伯华无死,天下就有定矣。” 【轩辕】
轩辕复姓为皇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辕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yuán),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此名氏。 历史名人: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又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chī)龙战于涿鹿之野,斩杀蚩龙。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故号黄帝。 【夏侯】 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是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以夏侯为姓,称夏侯氏。 历史名人: 夏侯玄:三国魏人。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曹爽辅政,玄为爽姑子,任魏征西将军,掌管雍凉州军事。司马懿杀爽,玄亦被废黜。后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谋杀司马师,事泄被杀,夷三族。玄规格局度,负一时重望,临斩东市,颜色不变。 夏侯胜:西汉人。少随夏侯始昌学今文《尚书》。宣帝立,大将军霍光令他用《尚书》授太后。后因与黄霸同时下狱,在狱中授黄霸《尚书》。遇赦出狱后,任太子太傅。 【巫马】 源于周代,以职官名命姓。周代的官僚体制中,有一种专门掌管养马并为马治病的官员,称为巫马,也就是马医官。巫马的后代子孙,有的就用祖上的官职名称命姓,称巫马氏。以后又逐渐形成了单姓巫。 【闻人】 起源于春秋时期少正氏。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五霸争雄,大国兼并小国,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等激烈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揭开了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序幕。春秋末期,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人都在开班讲学:以孔子为首的儒家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大部分,孔门出现了“三盈三虚”,气得孔子大骂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 历史名人: 闻人诠:明朝人,是王守仁的学生,嘉靖年间进士,授宝应知县,升为御史。出巡山海关,修筑长城近千里。校刻《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 闻人梦吉:元朝人。其父誢(xiàn)曾在王柏门下学习。梦吉受学家庭,手抄《其七经传疏》,闭户十年,洞究奥旨。泰定时在乡里中贡生,被荐为校官,累迁泉州教授。至中征授福建等处儒学提举,辞不赴。 【尉迟】 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族拓跋部落,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历史名人: 尉迟胜:唐朝于阗(tián)王珪(guī)张子。少嗣位,天宝年间来朝,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卫将军。与高仙芝击破萨马播仙,加银青光禄大夫。至德初命其弟曜(yào)领国事,自率五千兵赴安禄山之乱,萧宗待之甚厚。广德年间拜骠骑大将军、于阗王,令回国,尉迟胜固请留宿卫。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 尉迟迥(jiǒng):北周蜀公。他素有大志,好始爱士,为时人所颂。 尉迟乙僧:唐代画家。与其父尉迟跋质那(画家)皆以善画闻名,有大小尉迟之称。 【微生】 以名命姓。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他把微子封在宋,建立了宋国。宋国灭亡后,微子的子孙就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称为微生氏。 历史名人: 微生高:春秋时鲁国名人。他以政治受人称赞。而孔子却说:“谁说微生高是个直爽的人呢?有一个人向他讨醋,他自己没有,转求他的邻居拿来给他。像这样的人算得上正值的人吗?” 微生亩:春秋时鲁国进士。 【万俟】 北魏朝是由道武帝拓拔珪创建,拓拔珪原是鲜卑君主的后代,在战乱中长大,他成年后,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占地称王,扩展势力。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拔氏进入中原,后来就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北魏君位传六王后,由献文帝拓拔弘继承,他的三弟之后,就是万俟氏的始祖。 历史名人: 万俟咏:宋代词人。自号词隐,时人称其词平而工,和而雅。著有《大声集》。 【拓跋】 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 历史名人: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平原亲自讨伐之。 【司徒】 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瞬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 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历史名人: 司徒诩(xǔ):五代时南汉人。厉永年间任项城县令,有政绩,汉初升任礼部侍郎。周世宗继位后,留意雅乐,议欲考其正音,而诩为足疾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官至仕。 【司空】 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春秋时期,只有晋国设置有司空官,其他各诸侯国均未设此官。尧帝的后代隰(xí)叔及其孙仕,都曾在晋国任过司空,其后代子孙遂以祖上职官命姓,称司空氏。 历史名人: 司空图:唐朝人,咸通年间进士,累官礼部郎中。著有《诗品》二十四卷,以四言韵语咏述诗的二十四种境界,对后世诗评有很大的影响。司空颋(tǐng):唐僖宗时举进士不弟,后人梁任太府少卿,旋即降晋,当时都虞候张裕多过失,司空颋屡绳之以法,后被张裕所诬,庄宗族杀之。 【申屠】 出自姜姓,为炎帝裔孙四岳的后代。夏朝时,四岳之后被封于申,为侯爵位,世称申侯。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娶申侯的女儿为王后,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申侯对此大为不满,便联合鄫国和游牧民族犬戌一起攻打周幽王。敌兵压境,周幽王赶紧点燃烽火,召唤各诸侯前来援救,可是等来等去,一路援军也没有来,一来二去,结果周幽王和伯服被犬戌杀死,褒姒也被掳走。为了酬谢申侯的援立之功,周平王把申侯的小儿子封在屠原。居于屠原的申姓人,就以申屠命姓,称申屠氏。 历史名人: 申屠刚:后汉人。性情方直。平帝时,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时忤上意罢归。光武帝时征拜侍御史,后任尚书令。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劝谏不听,以头抵舆轮,使车不得行。后数次以谏忤旨,贬为平阴令,终官太中大夫。 申屠致远:元朝人。世祖南征时,被经略使乞实力台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划。累官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著有《忍斋行稿》、《杜诗篆例》、《集古印章》等。 【上官】 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历史名人: 上官仪:唐初诗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效仿,称“上官体”。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乘机政。她十四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继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公主作诗,为韦后及武三思所信任。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 【欧阳】 欧阳复姓出自姒姓。欧阳姓为禹王的后代。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少康,封支庶子于会稽,建立越国,战国时期越王无疆亡国于楚。无疆受封于乌程欧阳山之南。古代时以山南为阳,故称欧阳候亭,其后代子孙遂为欧阳氏。 历史名人: 欧阳询:唐朝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善书法,初学王羲之,八体尽能。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留传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参与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卷。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才,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泽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和修《新唐书》。 【南宫】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叫作仲孙闵,他居住在南宫,他的后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称南宫氏。 历史名人: 南宫长万:春秋时期宋国宋闵公时期的大夫。 南宫括: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字子容,亦称南容。德才过人。孔子妻以兄子。 【闾丘】 在邾国(在今山东省邹县境内)有一个地方叫闾丘,居住在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闾丘氏。 历史名人 : 闾丘宾用:宋代孝廉。隐居于吴市,独力耕作以养双亲,廉直不污,勤学好吟咏。 闾丘听:宋代吏部侍郎。中进士任义乌令,政绩卓著,历任监察御史。 【慕容】 起源于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从司马懿征讨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 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道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 历史名人: 燕国修文学士慕容善。 隋朝大将军慕容三藏。 宋代检校太尉慕容延钊。 【梁丘】 起源于春秋时齐国。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因有功被封在梁丘(在今山东省城武县东北梁丘山南边),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命姓,称梁丘氏。 历史名人: 梁丘贺:汉代武骑,汉宣帝求京房门下人才。 梁丘临:汉代少府。奉命在渠阁给诸儒讲学,专门传授京房锁授《周易》。 【赫连】 据《晋书》所载:帝王是上天之子,是显赫的徽记,天地相连的枢纽。故现在改姓称赫连氏,天子为尊,不能与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统的子孙,皆以铁伐为氏。愿我的宗族子孙刚说如铁,皆能征善战。由此可以看出,自刘元海起,其后代遂以赫连为姓,称为赫连氏。 历史名人: 赫连韬:唐代名人,有不羁之才。与萧田陈黯、王肱(gōng)、萧枢、林贤、福州陈蔇(xì)、陈发、詹雄合称“八贤”。 【公冶】 公冶复姓出自姬姓,为季氏的后代。鲁国季姓是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代。季友的兄长就是鲁庄公,鲁庄公死时立季友的儿子为国君,可是这为国君不幸遇害,季友也逃亡了,等季友回国时,又立他的小儿子为国君,就是鲁僖公。季姓公族中的季冶,字公冶,当了鲁国的大夫,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的字命姓,称公冶氏。 历史名人: 公冶长:春秋时鲁国贤人,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说他“长可妻也,虽在缧(léi) 绁(xiè)之中,非其罪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人认为他是吉祥,就把他画作了年画。 【东门】 出自姬性,以居住地命姓。春秋时,鲁庄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鲁国人大夫。他家在鲁国都城曲阜的东门旁边,人称东门襄仲。当时鲁文公同襄仲的关系很好,襄仲私下要求齐侯支持倭继承鲁国君位。齐侯正想拉拢鲁国,便答应了。鲁文公死后,襄仲在齐国的支持下杀死了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公子恶何公子视,立倭为鲁宣公,由襄仲执掌国政。襄仲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归父继任大夫。公元前591年,鲁宣公去世,季孙氏乘机遣责襄仲过去立宣公是“杀嫡立庶”,驱逐了公孙归父。公孙归父逃往齐国,后来一洞门作为形式,其后世子孙遂以东门命姓,称东门氏。 【东方】 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由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做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 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 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事么特长吗?” 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10-62575309;18911123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