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 民间旧式婚礼有一种 不同于南方的“撒帐”习俗 这种习俗的做法是: 新婚夫妇入洞房前,由亲属中长辈妇女选一名吉祥人 手执托盘,盘中盛枣栗 边抓枣栗撒向寝帐,边唱《撒帐歌》: “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 用这种方法祝早生贵子,子孙满堂 枣子,谐音“早子” 栗子,谐音“利子”或“立子” 枣栗子显然是谐“早立子”的吉意 因此,枣和栗这两种普普通通的木本粮食(亦作果品) 在民间生活中便具有神秘的作用了 其实,用枣和栗祝愿早生子,完全是后来的事。 在我国民俗发展变异过程中, 最早关于枣和栗的习俗仪礼和“撒帐”毫不相干。 枣栗并提,在我国古代早已成习,那完全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 ——《战国策》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国为争霸 除了军事上打打杀杀之外 还需要谋士们“舌战群雄” 靠外交政策,拉拢和对外 其中最著名就是苏秦和张仪“合纵连横” 靠口才和谋略到各国游说 苏秦成功说服“韩”“魏”“齐”“楚”合纵抗秦 上面的古文说的就是 苏秦去北方燕国(今河北)游说时说的: 你们这儿丰饶物产, 北边有枣和栗子的获利收成, 老百姓即使不耕作,仅靠枣栗也够吃的了。 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 这里苏秦把燕国北部盛产枣栗的国防及民生价值都说清了, 枣栗并提在这里绝无“早立子“的含意。 到了汉代枣栗之乡就不止于北部。 《汉书·地理志》介绍说: “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 可见枣栗种植早从北部扩展到西部和东部了。 从民俗史观上“枣栗”之说还有一则轶事 《南史》里记载: 梁武帝每天早餐都要把萧琛接来与他同筵 有一次萧琛吃醉了酒,伏在桌上 武帝便拿桌上的枣子打琛 琛反过来取栗子,正好打中皇帝的脸 因为有御史中丞在座,武帝便动怒了,责备琛当着别人不该这样做 可是萧琛回答得很巧妙,他说: “陛下投臣以赤心,臣不敢不报以战栗。” 于是,武帝转怒为笑 这里把红枣比做赤心,栗谐战栗之意 社会礼俗的枣栗 在古代有关仪礼的记载中,就有了枣栗 新妇拜见舅姑(即公婆)时“妇执樊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 ——《仪礼·士昏礼》 据原解释说:“此妇见舅之事也,必见舅于枣栗”。 为什么新妇要向自己的公爹献上枣栗呢? 据《公羊传》说:“枣栗取自早自谨敬” 《国语》、《卑雅》也都记载了用枣栗以表示虔诚恭敬 “枣取枣敬,栗取恂栗”的意思 这就是说古代枣栗早已用于婚礼了 它的用意是谐早与栗之音 表示媳妇孝敬公婆之意 除婚礼外,古代在下聘礼、迎宾时也用枣栗 迎宾仪式为用两只有盖的竹篓,一盛枣,一盛蒸栗 迎宾于近郊,先右手进枣,后左手执栗,以右手共授 用枣栗“撒帐”祝早生贵子的习俗,是民间较晚的事 相传撒帐之俗始于汉代 “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予告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 ——《戊辰杂抄》 新婚之夜人们将枣、栗子等五色果撒向武帝与夫人 借枣栗子谐音祈愿“早立子” 果然李夫人当年就为汉武帝生下第一个皇子 从枣栗在民俗发展史中大体显示出的轨迹 可以看到,民俗事象的传承过程,同时也就是变异的过程 枣栗在婚俗中的运用,传袭了几千年,也不断地演变了几千年 冬天到了 是时候吃栗子了 编辑:孙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