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源地-中国起源地官方网站

重 阳 节 | 愿有岁月可回头

2018-10-17 09:36| 发布者: 起源地信息中心 |来自: 中国起源地官微

摘要: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 ...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起源


重阳节历史悠久,起始于远古。在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只是在当时是作为金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直到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重阳节”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据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赏菊的盛况:“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小文分享


从小是在奶奶家长大的,因为家里男丁兴旺(奶奶生了俩儿子,大大和我爸爸,在我出生前爷爷奶奶也抱上了孙子),所以我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自然备受爷爷奶奶的宠爱。


刚出生时身体比较弱小,母亲奶水不足,所以没在医院待几天就被奶奶抱回了家。听奶奶说,那时抱着我就跟包了个小猫似的,怕喂不好我,她特意请教了医生,然后按照两个小时一喂水两个小时一喂奶的喂法,喂了一冬天,我的身体总算是达到了同龄正常水平。而奶奶奶一个冬天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夜。


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和宠爱贯穿了我整个童年,比如要守时,跟人约定好了时间,宁可早到也别让人家等着;要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有钱别一下都花了,攒着点以备不时之需;“饱带干粮,热带衫”,做事要考虑长远……他们对我的疼爱无处不在。记得,只要冬天爷爷骑车带我出去,我若是没有带手套,怕我手冷都会让我把手放进他的衣服里,让我的小手贴在他的后背上。后来长大些想到,冬天的风刮进来,一路上爷爷该有冷呀。然而每次拒绝时,爷爷总会说:“嗨,没事,我骑着车子一点都不冷,还出汗哩。”


奶奶对与我来说更像是朋友,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都愿意同奶奶聊,她永远是家里最支持我的那个人,直到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还只愿意向奶奶撒娇。我爱她的白发,也爱她脸上的每一道皱纹。


悠悠岁月中,时间这条一维线一直向前从不回头。然而美好的是,我已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健康。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而今天的大家由于种种原因远离家乡和父母在外打拼。在重阳佳节,别忘了给家中的父母长辈打个电话或是视频,送上关心和祝福。当然能回趟家就更好了。毕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重阳习俗


祭 祖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登 高

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辞 青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晒 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image.png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编辑:孙硕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