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源地-中国起源地官方网站

飞花令,不负春光不负卿

2018-10-11 17:39| 发布者: 起源地信息中心 |来自: 中国起源地

摘要: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朱熹《春日》今年春节,国内最火的原创综艺节目莫过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诗词大会》上最刺激的环节莫过于“飞花令”了!而复旦才女武亦姝亦因为 ...

等闲识得春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朱熹《春日》



今年春节,国内最火的原创综艺节目莫过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诗词大会》上最刺激的环节莫过于“飞花令”了!而复旦才女武亦姝亦因为玩转了“飞花令”而最终获得大赛冠军,被网友称为才貌双全的“国民女孩”。


 我们中国起源地为这样的节目叫好!在低俗横行的网络文化中,能有这样一个宏扬中国古文化的节目,甚是让人欣慰。

“飞花令”的起源


“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


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以“飞花令”为代表的饮酒行令,其实是中国人在饮酒时的一种特有的助兴游戏。飞花令属雅令,比较高雅,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就连名字也来源于诗词之中。“飞花”一词则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


其实在唐代,带有“飞花”二字的诗句不少,如武元衡的“飞花寂寂燕双双”,顾况的“飞花檐卜旃檀香”,薛稷的“飞花乱下珊瑚枝”,薛曜的“飞花藉藉迷行路”……为何只有“春城无处不飞花”被公认为“飞花令”的缘起?其原因有二,一是韩翃是唐德宗李适欣赏的诗人,其二是韩翃本人也是好酒之人,其诗作中不少都和酒有关。


“飞花令”的玩法


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这里举个例讲讲这种游戏的规则。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乙则接“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类推,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也就是最后一字)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则罚酒。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这是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因此产生了强势的朋友圈刷屏现象。



烧脑的游戏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的心智都是相通的,自古以来,中国有“飞花令”这样的文字游戏,西方也有像PUZZLE这样的拼图填字游戏,两者都是考验智慧,只不过中国式的PUZZLE文化底蕴更厚重一些。其实“行酒令”也远远不止“飞花令”一种,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对句”,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采取联对形式。


行令联对常见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饮罚酒。还有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饮酒。传说中的宋代文学家苏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联对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此令要求上下联句尾分别是“冷香”二字。


还有一个比较烧脑的脚“析字”,也可以叫“释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某种道理和内容,构成行令语言。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韩雍和夏埙喝酒行令,要一个字里有大人、小人,并用谚语二句来证明它,韩雍说道:“傘字有五人,下列众小人,上侍一大人。所谓有福之人人服侍,无福之人服侍人。”


中国酒令名目繁杂,无法精确统计到底有多少种类。据清代俞敦培著《酒令丛钞》记载,大体分为四大类,即:古令、雅令、通令、筹令。《中国酒令大观》(麻国钧麻叔云编著)则分为:覆射猜拳类68种;口头文字类348种;骰子类128种;骨(牙)牌类38种;筹子类78种;杂类56种等六大类,计726种。


唐代“手势令”


覆射猜拳分覆射令和猜子令,两者都是藏起某物,令对方猜射;或一人说出一字,以该字隐某物,令对方也以一字射此物。覆射游戏早期的玩法主要是制谜猜谜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这两种耍法都是比较直接的。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间接曲折的语言文字形式的覆射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误判射者的猜度时,都要罚酒。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描写的覆射酒令即与此同。比如,宝钗和探春掷骰对了点子后,探春便覆了个“人”字,宝钗说“人”字泛得很,探春又覆了一个“窗”字,两覆一射。宝钗见席上有鸡,便射着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二典,即覆的“鸡”字,因而射了一个“埘”字。探春一听,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这叫“双覆一射”。(鸡窗:传说晋代衮州刺史宋处宗得一长鸣鸡,经常放在书斋窗边,鸡忽然会说人话,同处宗终日交谈,处宗因而学问大进。后人遂用鸡窗代称书。鸡人:古代皇宫内用侍卫头戴红色配饰于清晨报晓,貌似公鸡状。后用鸡人指报晓。)再如,李纨和岫烟对了点后,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用了“瓢樽空挂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烟射着,说了一个“绿”字,概用了诗句“愁向绿樽生”的典。二人才会意,各饮一口。

无论是在餐厅还是酒吧,今人都喜欢猜拳助个酒兴,而猜拳则是唐代“手势令”的后裔。划拳又作“豁拳”、“豁指头”,它又有“拇战”、“拇阵”的雅称。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清代郎廷极的《胜饮篇》均有记述。


“行酒令”可以大俗也能大雅,市井百姓和文人雅士都热衷此道。四川宜宾有一个“曲水流觞”遗址,是宋代文人黄庭坚留下的,他当时是为了向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致敬。“曲水流觞”乃中国文人雅集的标榜典范,因此流芳千古。源于公元1600多年前王羲之,与谢安、孙卓等42人开了一次特别“嗨”的派对,派对上诞生了中国史上最有腔调的“行酒令”。


当时,42人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


编辑:孙硕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