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源地-中国起源地官方网站

吴树俭:中华史前稻作孕育中华文化

2021-6-21 15:49| 发布者: 起源地信息中心

摘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四个自信”,指出: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0年9月28日下午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了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 ...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四个自信”,指出: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0年9月28日下午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了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阐述: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农业起源同西亚北非并列第一。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在牢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更应向世界展示出:对于全人类进步具有普世价值和根本性影响的中华优秀文化最具精华和最具原始根基的部分。

五千年中华文明,一万年稻作文化!


中华史前稻作孕育了中华农耕文化


远古中华农耕文化由南方的稻作农业和北方的旱作农业组成。稻作农业区别于旱作农业、草原游牧业和海洋渔业,是更为丰富复杂的文化系统典型。

1973-1977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大量稻谷堆积和农业生产工具,震惊了全世界,证明河姆渡时期中华先民已进入原始稻作农业阶段。

1993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距今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植硅石,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之一”。不久,又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距今12000年前的炭化水稻壳,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标本”。两遗址均入选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

后来,又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等遗址陆续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前原始栽培稻遗存。据初步统计,中国史前稻作遗存,有100余处,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世界独一无二,令人惊叹!

2016年,中国科协在江西省万年县举办了“第54期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院士专家集中研讨了中国稻作起源,并发布了《科学家建议》(即《万年宣言》),论证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


中华农耕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


一系列考古发现,清晰地呈现出中华史前稻作起源与演化史,更呈现出建立在稻作文化基础上的文明进化史。在万年仙人洞,远古先民处洞穴时期,后来在石灰岩上拉起藤架。在浦江上山,在高阶地上搭起草棚。在余姚河姆渡,在滩涂上立起干栏。在杭州良渚,已经建起了城堡。

2019年,著名的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标志着由稻作农业孕育出的中华农耕文明在良渚得到实证。

作为产生于约1万年前,成熟于八千年前的原始稻作农业,约4000年前传播到了亚洲东部广大地区,北到韩朝,南到马来,东到日本、西到印度,并且留下了很深的语言文字和生产生活历史印记。中华史前稻作是人类进步历史上的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具有无与伦比的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普世价值。

如今,水稻是世界上种植最广的作物之一,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种植水稻面积达到1.6亿公顷,年产量达7.5亿吨,60%的世界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水稻科学家,又把中华稻作文化提升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在全世界享有最崇高的影响和威望。中华稻作文化还将继续造福世界人民!


传承弘扬中华史前稻作文化


中国是世界稻作起源地,早已经被世界公认。然而,中国稻作文化尤其中华史前稻作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更没有得到大力宣传,甚至不如日本印度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而且各地各自为阵各自为战,没有统一到代表中国、代表中华史前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的高度。因此,提议加强中华史前稻作遗址保护,成立中华史前稻作文化遗址联盟,共同合作大力宣传中华史前稻作文化,并上升到国家文化对外宣传层面,向全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华远古文明对人类文明独一无二的贡献。

1.设立“中华史前稻作起源与传播”研究计划,列入“中华文化探源工程”,厘清中华稻作起源与传播脉络;

2.由国家级相关学会指导成立“中华史前稻作文化遗址联盟”,先以多个最早(距今10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址地所在县为“中华史前稻作文化遗址联盟”发起人单位,形成联盟组织框架,制定联盟纲领和遗址地保护规则,再逐步依序吸收接纳其它史前稻作遗址地;

3.统一“中华史前稻作文化遗址联盟”遗址地形象标识,统一对内对外宣传口径和表述方式,统一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库和项目库;

4.设立并举办“万年稻作国际论坛”,持续举行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丰富和完善保护与利用相关的理论和措施,提升保护与利用水平和效果。

5.一旦条件成熟,将“中华史前稻作文化遗址联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力宣传,传承弘扬中华史前稻作文化,强实中华文化自信的原始根基,站得住、立得起,树的牢,让全世界无可争辩。

(作者:吴树俭,系中共江西省万年县县委书记)


编辑:唐磊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