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源地-中国起源地官方网站

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万建中:牛年说牛

2021-2-24 19:35| 发布者: 起源地信息中心

摘要: “鼠去牛来辞旧岁,龙飞凤舞迎新春”,公元2021年是中国农历牛年。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朴实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温顺善良、任劳任怨,默默地在田地里耕耘。本文将讲述那些关于牛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呈现 ...

“鼠去牛来辞旧岁,龙飞凤舞迎新春”,公元2021年是中国农历牛年。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朴实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温顺善良、任劳任怨,默默地在田地里耕耘。本文将讲述那些关于牛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呈现出更加饱满的牛的形象,为您送上新年的特别祝福。

作者简介

万建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发表学术论文230篇,出版学术著作25部。2013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专门史》首席专家。《民俗学》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第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民间文学引论》和《中国民间文化》分别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牛年说牛

一说到牛,我们就会感到很亲切,甚至会肃然起敬。牛在十二生肖里面排名老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帮助很大。我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大国,而农业生产尤其南方的水稻耕作离不开牛。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牛的种种传说以及与牛有关的习俗。

牛——我们的朋友

在十二生肖里面,“牛”在我们的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大概最高,诸如我们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 “你真牛”“牛气”“吹牛”“牛皮”等等。之所以这样,可能与牛超常的生理特性有关。

牛的胃与众不同,分四个囊,分别为瘤胃、蜂巢胃、重瓣胃、皱胃。牛采食很粗糙,不经细嚼即将饲料咽下。食物进入瘤胃后,经过水分的浸润、膨胀和微生物的发酵,经过蜂巢胃,又重新返回口腔内细嚼,这一过程叫做反刍。混入大量唾液细嚼后的食物,进入到重瓣胃,再入皱胃到达肠部。这种消化系统,使得牛的力量很大,并耐劳苦,适于负重或耕田。

远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就利用牛的肩胛骨来刻画文字。甲骨文中常见的“犁”字,即像牛牵引犁头翻土的样子。就在那个时期,人类发现牛作为一种动力资源,可以挽犁拉车。从此,原先的人拉犁转变为牛挽犁,耕地面积扩大了,深翻土地、精耕细作也成为可能。牛耕的发明,应该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青铜牛尊

牛是我们的祖先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从梁朝顾野王的《玉篇》所载“黄帝服牛乘马”来看,至少在4600多年前,牛就被养成家畜了。《三字经》也说道:“马牛羊、鸡犬豕,人所饲。”牛也是游牧民族最早饲养的一批牲畜之一,《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北朝鲜卑歌手斛律金有一首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


中国古代对畜牛很重视,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中记载,“牛为农本”“有功于世”。在农业社会,牛是最重要的耕畜。早期,牛出生了,必须申报,是公是母都有记录,牛生病了也有专门的医疗书籍和专门的诊疗方法。牛车也要拍牌照,一旦牛病故了,也必须报告检验后才能处理,和现在人意外死亡必须得到法医的检验一样,非常慎重。

东汉牛耕画像石

拥有牛这类大牲畜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因而牛也是富裕的象征。早年农村家家户户都饲养牛,甚至一家有两三头也不足为奇。后来对牛的需求增多了,交易牛的市场应运而生,这种买卖牛的场所称为“牛墟”。出售牛一直是农家最不愿意的事情,也是老农夫心中的最痛。急需用钱或借贷无门的农夫,只得狠心出售忠心耿耿的牛。当农夫心如刀绞地把绑着红布条的牛交给“牛贩子”时,钞票虽在手,心里却在淌血。

宰杀牛也是农民最不愿做的事情。牛通人性,知道自己将要被宰杀,它的两眼就一直淌着泪水。因此,宰杀的时候,要将牛头用布裹住,以免人牛泪眼相对。

敬牛爱牛

牛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护的,鲁迅先生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老黄牛”精神也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精神品格。古代文学作品常将牛作为赞美的对象。而在民间,或者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牛更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牛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的确是太大了,农家对牛感情深厚,牛就逐渐地被神化了,出现了牛崇拜。秦代有祭祀牛王的风俗,《水经注·渭水注》引《列异传》说,牛王原本是南山的一棵大樟树,被人盗伐,“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俗称“怒特祠”,专门供奉牛王。汉代画像石中的动物神,大都为兽首人身。到了清代,年画中的牛王神则都变成了完全的人的形象,给人以亲近之感。牛王的形象各地有些差异,北京的牛王表情严峻,令人畏惧;河南的牛王则相对温和。养牛的农家一般都会张贴牛王神像。有些年画中的牛王神与马王神合在一起,叫做“牛马王同座”,供饲养牛马的人家张贴。

开封年画牛王

在一些农村,牛被看成是自已家中的一“口”,和人一样对待,也为牛过生日。在广东梅县的华阳、梅林、龙村、硝芳等镇,每到“十月朝”即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都要过传统的耕牛生日节。这天,人们像过其他节日一样,买来好酒好菜,在家里大吃一顿叫“吃朝”(早餐)。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春糍踏饭,为牛祝贺生日,感谢它的辛勤劳动,帮助主人夺得五谷丰登。这天一早,人们就以虔诚的心情,用糯米粉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做成五个“水煮丸”(有些地方叫“汤丸哩”),象征五谷丰登。人们把水煮丸用青菜叶包好,一个一个喂给牛吃,吃完后还在牛的头上挂块红布巾,并亲切地在牛背上轻轻用手拍几下,有些人还风趣地对牛说一些感激的话,如:“牛哥,你辛苦了!”“阿牛,多亏你帮忙,谢谢啦。”那么,为什么会选择“十月朝”作为耕牛的生日呢?大概是农历十月以后,进入农闲时节。农谚说:“十月朝牛姑满段跑”意即秋收完毕,田地里已无作物,可以任意放牧。

由于敬牛、爱牛,视牛为农耕之宝,汉族一般人家禁忌杀牛,南北朝时有明文规定,严禁宰杀耕牛,违者严惩。元朝以后渐食牛肉,但至今在广大农村仍多不食牛肉。即使是杀残牛,也多请老单身汉为之。牛主一般都回避,围观的人须把手放背后,以免被牛责怪见死不救。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旧俗,牛老死后,主家要焚香烧纸钱,悼唁说:“你这一世在凡间受了苦,打发你盘缠钱,下世莫再变牛,变人到富贵人家去享清福。” 并烧香请神,求玉皇大帝保佑它下世转人身。

斗牛

一提起斗牛,我们自然会想到西班牙惊心动魄的斗牛场景。其实,这种人与牛搏斗的传统,我国古已有之,在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就有人与牛相斗的场面。不过,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主要还是两牛相斗。人和牛斗,充满谲诈、冷酷和残忍。我国后来主要是黄牛和黄牛斗,整个过程充满和谐欢乐,富有人情味,可谓是“文明斗牛”,但其壮观可与西班牙斗牛相媲美。

大凡在农耕地区,都有斗牛的习俗,就汉族而言,以浙江金华最为有名。此风最盛的是金华北乡,从每年春播结束后的“开角”进行一年中的第一次斗牛,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春耕前“封角” 的最后一次斗牛为止,除农事大忙稍有间断外,几乎是一月一大斗,半月一小斗。金华斗牛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北宋明道年间,《庸间斋笔记》曾有记载:“每逢春秋佳日,乡民祈神祭赛之时,辄有斗牛之会。”“此日至之时,国中千万人往矣。”可见斗牛壮观之盛,自古已然。清末民初,曾轰动京沪杭,各报刊都经常介绍斗牛这一民俗活动。

各地斗牛赛场大都固定,占地约0.3公顷(4~5亩)。四周搭有看台,斗牛期间,附近邻县乡民都赶来观看,小贩摊户、杂耍戏班也都赶来做买卖,真是人山人海,喧嚣熙攘,比庙会赶集还热闹。20世纪30年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写了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金华斗牛的风俗》,详细描述了金华斗牛的场面:“斗牛开始的时光,大都在下午一、二时。两方的牛,由卫士们牵进场中。大约已很接近时,彼此的眼睛都变成了血红,两耳竖直起来。这时,两边的卫士,已各自闪开,而两只勇敢的生物,便开始它们的角斗了。(但也有甲方的牛,在场中作斗争准备;乙方的牛,牵入辕门之后,把牛绳去掉,大喊一声牛即跑至场中角斗的。这种牛叫做'撞’。)两方的主人、亲友,尽力地从旁边叫喊,以助威势。看客也掌声如雷。全场的人物,个个都情绪紧张着激动着。如像在一个混战的沙场中。过了些时,两牛渐渐要分胜负了。这当儿,大家的呼唤和情绪更格外紧张。等到数进数退,胜负显然。那败的逃,胜的追,一时东西奔突,甚至有牛角折断,血流满面的。那些围在场上的观众们,个个都惊心吊胆。”

金华斗牛

已湮没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金华斗牛,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开发旅游事业的需要,已由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在金华市郊湖海塘兴建斗牛场,重现金华斗牛这一壮观民俗。

鞭春牛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分外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有“立春大如年”的说法。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树立了春神的形象,就是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春耕的迟早直接影响到一年的收成,于是,有一种习俗便将牛和立春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鞭春牛。其实,也是祭祀芒神的一种活动。

牛本来是需要倍加呵护的,为什么要用鞭子抽打它呢?其实,挨鞭子的并不是真正的牛。鞭春牛又叫打春或鞭春,是过去流行全国的岁时习俗。唐代诗人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中的诗句“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歌咏的就是这一习俗。这种隆重的仪式由朝廷责令各地方官府举行:立春前一天,先将泥塑的春牛送至城郊的先农坛。或在先农坛举行过迎春仪式,又将春牛抬回地方行政官署。在立春这一天,官绅都要事先沐浴洁,更换素净的衣服,不坐轿不骑马,步行到坛前或官署前,和当地民众聚集在一起。等到“春官”报告立春时辰已到,扮成“芒神”的行政长官用“春鞭”抽打泥数的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让它勤奋耕地,夺取丰收。春牛被打烂后,大家争抢碎土,据说扔进田里,就可以获得丰收。

过了若干年,泥塑的春牛变成纸牛。纸糊的牛是经不住打,鞭子一抽下去,立即皮开肉绽,牛肚子里事先装入的五谷便散落一地,这象征着“五谷丰登,谷流满地”。鞭春牛更积极的意义是:当时的历书不像现在的挂历一样流行,即便有,农民们一般也看不懂。为了使耕种者知道立春节气的到来,用芒神来打泥牛或纸牛,可吸引更多的农民来观看,这就具有广泛的宣传效果,使他们及时知道春天的到来,农事即将开始。

鞭春牛的习俗后来成为民间年画的常见题材,山东潍坊年画中有一幅《春牛图》,上部绘有芒神和春牛,下为两人在吃春饼。空白处还有题字:“我是上方一春牛,差我下方遍地游,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可见,春牛拥有驱除祟物的功效。人们把抢来的春牛土和水挽拌在一起,涂在灶上,认为可以除邪气,以求全家平安。后来,《春牛图》被用作“皇历”的第一页,也有商人刊印《春牛图》卖给乡下人,贴在墙上,随时观看,这幅《春牛图》相当于一份简单的月历,图上部是《春牛图》,下部排列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此方法虽然原始,可在那没有天文台、气象站及气象播报的年代,这种“春牛图”确实起到了“一早三分收,十早不担忧”的作用。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10-62575309;189111239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