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源地-中国起源地官方网站

罗杨:有“怀抱”的书写抗疫作品—-抗疫随记之五

2020-4-24 11:42| 发布者: 起源地信息中心 |来自: 罗杨墨艺

摘要: “诗成不管鬼神泣, 笔下自有烟云飞。”抗疫书法创作应本着人文关怀精神,用笔墨来抒发个人对疫情及抗疫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和见解。在笔墨的点染和挥洒中,凸显出我们这个具有天然诗性秉赋的民族气质。在以“ ...

 “诗成不管鬼神泣, 笔下自有烟云飞。”抗疫书法创作应本着人文关怀精神,用笔墨来抒发个人对疫情及抗疫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和见解。在笔墨的点染和挥洒中,凸显出我们这个具有天然诗性秉赋的民族气质。

在以“书为心画”的传统书学体系中,书法包含着广博的精神世界与繁杂的人生经验,以及不同个体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

“丹青难写是精神”,书法是排除世俗的羁绊进入绝对精神自由境界,抒发思想情感的汉字书写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契合着孔子的“游于艺”和庄子的“游心”思想。

古人之于书法,要求能看到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怀。蔡邕所谓:“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见,要进行书法创作,先要抒发感情抱负,放任性情,然后再创作;如果因为某事而不得不书写,就算是使有名的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作品来。也就是说你先得有自己的“怀抱”,然后成功地“发散”出来,方可成为有温度的书法。孙过庭在《书谱》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即如同《兰亭序》作为千古经典,就是因为王羲之不仅仅只有高妙的书写技艺、不仅仅是笔墨形式章法的奇思妙想,而根本上在于他非常准确到位地表现了王羲之这个人的情趣与怀抱,对彼时的他而言,即表现出了那个时代文人最崇尚的境界:“魏晋风度”。

前日,中国文联党组覃书记转给我“关于当下抗疫作品的文化痛失”一文,大意讲的是抗疫作品中的口号化雷同化现象,表现出了当代书法创作中的文化缺失问题。由此我想到,面对疫情,书法如何焕发温暖、守望相助、凝聚人心、砥砺人心?如何兼顾书法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超越笔墨和现实屏障,留下经得住推敲和品味的作品?从而进入到一种与当代书法家积极参与抗疫阻击战相匹配的“怀抱”情境中。


“诗成不管鬼神泣, 笔下自有烟云飞。”抗疫书法创作应本着人文关怀精神,用笔墨来抒发个人对疫情及抗疫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和见解。在笔墨的点染和挥洒中,凸显出我们这个具有天然诗性秉赋的民族气质。古人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我的理解就是将思想情感以诗意的形式书写出来。

传统书论中有“诗为书魂”的说法,诗人闻一多曾把古人概括中国诗学的核心即“诗言志”中“志”解释为“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书法的实际价值乃“传言记事”的功用,我想对于一个书家而言,如果脱离了“怀抱”,单纯的“记忆”和“记录”是无法架构起撼动人心的经典之作的骨骼的。为什么那些经典不衰的法帖总能留给历史永恒的回响,比如诗歌经典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如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如穆旦的“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等以及书法史上的《兰亭》《祭侄》《寒食》这些经典诗句和经典法帖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直击人心,无一例外是因为他们来源于有怀抱的书写,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诗人和文人书家崇高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怀抱”的书写,需要我们冲破书写技法和抄录口号的藩篱,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和灵感,捕捉到在这次抗疫中我们民族前行的气息与脉搏,以幽深的情思、在场的生命感悟、激活书法的诗性传统,抒发家国情怀、书写传世经典,为抗疫增添一份诗情画意和人间温情。

编辑

作者:罗杨

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

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中国西促会副会长

中国民间文艺家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顾问、智库专家

中国文联第八、九届主席团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民协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长

曾任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国传统文化速读丛书》《警世格言.传统文化名言》《中国历代帝王陵》《守望乡愁》《守望中国节》《守望古村落》《罗杨书法作品集》《罗杨摄影作品集》等。


编辑  唐磊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10-62575309;18911123926)

返回顶部